人民网评:用质量和公平托起明天的教育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公布以来,这些利好信息在教育界和天下父母的心中激起了波澜,引发了热烈讨论,人们纷纷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能够发展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与其他领域相似,教育领域也在遭遇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钱学森之问”、课业减负呼声是对教育质量、教育方式的深沉拷问,择校热、贫困子弟上大学难、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则反映了对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化的呼声,而教育“去行政化”的讨论,又包含了对管理权力与教育事业相互关系的多种反思。从这些现实层面来观察三中全会的决策与举措,其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越发彰显。
在全会决定的第十二个大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排在最先。在具体谋划上,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到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到优化教育结构,拓宽终身学习通道,都是谋求从不同侧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我们民族宏大的人才队伍。
促进教育公平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明确导向。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正是为了让更多家境贫寒者能圆上学梦;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正是从人们反映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入手,让教育资源惠及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在公平竞争的规则中实现均衡化分布。
简政放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全会决定,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些举措,意在规范行政权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更自觉地按教育发展自身规律办事,这与经济领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顺应势不可挡的改革潮流,我们期待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能够在实践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每个孩子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各类人才更多更精彩地涌现,一起开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