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城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交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地铁,因此地铁逐渐成为各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地铁安全自然而然就成为广大市民关心的问题。然而近期地铁里却发生了很多风波。尤其是2014年8月19日,在上海地铁2号线内,晚上9点34分,一外籍男子在列车进入金科路站时突然缓缓倒向右侧,头几乎贴到身旁中年女乘客的肩膀。随后几秒内,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车刹车减速而翻落在地,似乎没了知觉。对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离。不到10秒,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
【热点剖析】
就这一具体事件而言,起初有媒体报道说是车厢内无一人相救,引起舆论热议。但事实上,有乘客去过工作站寻求专业人员帮忙,因此媒体起初的报道并不属实。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网友说中国人的素质在下滑,然而,无论大家如何说,贬低中国人的素质不是关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大家会惊慌逃离?是什么让这种恐慌蔓延,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怎样才能保证地铁里的安全。
首先,社会上发生过很多被讹诈的事件,因此,面对问题时大家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的防范心理,然而与防范相伴随的是恐怖心理,防范过度就会引发恐怖心理,所以第一个女乘客看到后想到的是逃离,这是一种自然反应。而她逃离时发出了尖叫,就会诱发很多不明真相的乘客看到这一幕本能地跟着逃离,这种从众心理使得10秒钟内3节车厢全部逃离的事件就这样上演。
其次,在群众的意识里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知识,没有接触过或者很少接触过这类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本能地只能选择逃走。很多地铁里的风波事件乘客都缺少应对常识,选择逃走。比如,乘客手机冒烟被疑似爆炸引起恐慌,乘客不小心打翻杨梅汁被误认为出现砍杀事件引起恐慌等等。
最后,地铁运营方面的宣传及防范工作做得不足,也导致乘客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缺乏信任。再加上这些突发事件都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发生,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负面影响就会加剧。综合种种原因,导致乘客遇到突发事件都是选择逃离。
然而,地铁里这样的惊恐事件若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带来人身和财产上次生的伤害。每次逃离后,人员轻微的擦伤、人员的踩踏、妇女儿童的擦伤,包括路面上留下的鞋子、钱包、耳机等物品都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启示。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损害降到最低,是我们要思考的方向。
【解决方案】
据统计,现在北、上、广每日平均地铁运客量达到850万、800万、650万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轨道安全的管理压力和挑战十分巨大。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还得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
硬件方面,一是出台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并严格按照管理条例执行,同时加大宣传条例内容,包括对乘客的约束、应急预案突发管理、违反安全运营的处罚措施等,提高群众的配合度;二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出现问题后,工作人员应及时到达指定地点,并广播告知乘客不要惊慌,快速指导乘客撤离现场或者做些应急救援的工作,同时畅通问题反应机制,保证高效、安全地解决惊慌问题;三是拓宽地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施行有效的立体化监管,使安保水平不断升级。
在硬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群众是解决惊恐问题的主力军。因此,政府和交通运营方应重点加强对群众的应急教育。在地铁上减少商业化的广告宣传,加大对应急常识的普及以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的指导。同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参加安全维护监管,对志愿者展开培训,普及安全应对方法。培养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技能,让本能变成切实有效的处理办法,才能让地铁中的风波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