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申论热点:公益社团沦为“赚钱机器”为哪般

  • 时间:2014-07-24 20:01:51
  • 来源:
  • 点击:

【导读】  不管是简政放权的推进,还是负面清单、收费清单的创新,都是为了给行业、企业、公众减负,减少拔羊毛行为的发生,但是各类行业协会、公...

  不管是简政放权的推进,还是负面清单、收费清单的创新,都是为了给行业、企业、公众减负,减少“拔羊毛”行为的发生,但是各类行业协会、公益社团不守本分、大肆敛财,与深化改革南辕北辙。同时,因为一些社团回报丰厚,处于监管空白地带,成为在任官员“兼职”、退休官员“再就业”的香饽饽,也沦为权钱交易、官商勾肩搭背的重灾区。亟待用审批规范化和财务机制阳光化使其归位,在这方面主管部门责无旁贷。

  6月25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卫生计生委主管的中华医学会等33个社会组织和医管所等9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力,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表彰、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17.79亿元。其中,中华医学会2年拉赞助8.2亿元。 (7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

  医疗企业竞相赞助学术会议让人忧

  作为一家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中华医学会两年间单靠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就敛财8.2亿元,这也太不正常了。但一家外资药企市场部经理张扬(化名)辩解说,“中华医学会两年拿到8.2亿元赞助费真心不算多!”言下之意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召开几个会议收取更多赞助费。这种观点在业内很有代表性。中华医学会计划在2014年召开350多个学术会议,差不多每天一个,这总该满足某些药企的要求了吧?

  企业一般最烦被人拉赞助,但药企非常愿意为中华医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提供赞助,难道药企真是冲着学术去的吗?非也,他们是“真心”想把企业刚研发出来的新药品、新医药器材器械等借助会议平台推向市场,所谓赞助费其实就是广告费。

  药企愿意出这笔钱,因为一旦本企业的新药品、新器械被专家学者和各地来的主管领导看中,就意味着能进入临床应用,打开了销售渠道。因此,诸多大中型药企往往不惜血本,心甘情愿为某次学术会议送去赞助,小的药企即使想赞助也轮不上。

  对中华医学会而言,赞助多多益善,管它赞助的动机如何呢。于是乎,来者不拒。广告展位容不下,扶梯、天井、餐厅、通往宴会厅的连廊入口处等,都成了接受广告赞助的地方。甚至连代表胸卡、会议本和笔、会议用包、矿泉水、班车等都可以做广告,连茶歇区也可放置带有公司标志的欢迎牌。此外,企业在会议期间还通过短信平台,向所有参会代表发送会务通知(70字符以内),每条8000元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会与药企就这样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不过,这样的学术会议到底有多少“学术”含量?如果说学会的功夫体现在会场内(尽可能利用会场空间拉赞助),药企的功夫则着力于会场外,有一位事业单位项目主管的话为证:他们请来的一位某主管部门领导,三天会议只开了一天,其余两天都被企业的人叫走了。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哪些故事?

  不少医学学术会议已沦为“敛财会议”、“公关会议”,已没多大学术含量。这样,患者使用的一些新药品、新器材,是不是靠谱?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北京正安中医骨伤科专家罗炳翔说,一直感觉当今中国许多神乎其神的、脍炙人口的、费用高昂的新手术新药品新仪器,多是通过“医学学术会议”普及推广给广大基层医院和一线医生的,其推广过程就是一个洗脑过程。假如推广过程确实经过专家学者的“学术”鉴定,经得起医药科学的检验,那没话说;如果是凭借拉关系、送钱送物等非法手段拿到应用推广证书的,后果堪忧。

  因此,真心希望此类“医学学术会议”少开几个,即使要开,也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先把8.2亿元的去向交代清楚,以此为中华医学会的非营利性质正名;二是杜绝场内外的利益输送,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提供对医生的处方行为产生不正当影响的任何利益;三是突出会议的科研主题,压缩社会活动时间;四是主管单位要对所属协会召开的学术会议进行监管,严控会议次数和质量,力求使会议开得明明白白。(王学进)

  公益社团岂能沦为“赚钱机器”

  作为中国社会组织中的百年“老字号”,中华医学会声名远播。可惜的是,如今却因为巨额敛取的赞助费把招牌砸了个底朝天,主管部门有关人士的回应也毫无意外成为“雷语”,被围观的网友拿来填词造句、大加揶揄。

  客观而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国家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主动取经,借鉴他们的经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医学会拉赞助的借鉴方式,更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据资料显示,美国医学会的学术性、行业性更纯粹,创办的《美国医学会杂志》是国际公认的权威医学刊物,学会维持生存的方式以吸收会员和公益赞助为主。再比如英国,医学总会虽然是一个收费的依法注册团体,他们的职能更像行政管理部门,拥有执业医生登记名册、管制英国教授医学、与海外医学教学规管机构交流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值得质疑的,还有在国内某些社会团体中日渐普遍的“分会”模式。中华医学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2014年学术会议计划显示,今年将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共计371场,这些学术会议的申报单位全部是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和旗下音像社与杂志社。一名负责人还不忘将其内部激励机制拿出来“炫耀”——如果协会成员成功拉来企业赞助,还会得到返点奖励,比例通常在10%~20%左右。说得直白一点,这与敛财的“马仔”、利益的“掮客”又有何异,“武装到牙齿”的赚钱方式难免让所谓的学术会议充满铜臭气息。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中华医学会官方网站自我标榜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既然如此,其借助学术会议形式搞营收、拉赞助,已经明显背离法律规定与自身宗旨,8亿多元也更像是不义之财。对公众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高达数亿元的费用也在药品、医疗器械等价格中“润物细无声”了。

  不管是简政放权的推进,还是负面清单、收费清单的创新,都是为了给行业、企业、公众减负,减少“拔羊毛”行为的发生,但是各类行业协会、公益社团不守本分、大肆敛财,与深化改革南辕北辙。同时,因为一些社团回报丰厚,处于监管空白地带,成为在任官员“兼职”、退休官员“再就业”的香饽饽,也沦为权钱交易、官商勾肩搭背的重灾区。亟待用审批规范化和财务机制阳光化使其归位,在这方面主管部门责无旁贷


 8.2亿元赞助的到底是什么

  当许多公益活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时,中华医学会2年就能拉到8.2亿元的赞助,这真的是一个传奇。更让人“佩服”的是,中华医学会眼光还高得很,中小企业连赞助的机会都没有。人们不禁想问,中华医学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吸金能力?或者讲,企业掏出8.2亿元到底为了什么?

  卫计委项目主管讲,企业赞助社会组织办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普遍。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个人认为,这句话其实一点都没有错。行业协会更多作为“第三部门”出现,填补的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空白,本身不仅没有原罪,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放眼国外,拿行业协会发展较早较好的美国来说,企业赞助行业协会办会,确实并不鲜见。

  但我们看到,行业协会之所以能够吸引到赞助,靠的是双方基于共同价值的认识。换句话说,企业之所以赞助行业协会,更多是出于“公共利益”,是出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推进科学进步的目的。而且,美国行业协会的吸金能力并不强,收取的费用更多体现公益特色,预算收支基本平衡,没有过强的谋利目的;经费收入主要以会费为主,而不是靠拉赞助为主;经费支出本着“量入为出”,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回头看我们的行业协会。在2年的时间里,中华医学会就拉了8.2亿元赞助,简直是一个“赚钱的生意”。而且,拉取赞助的方式,也有特色。据称,“国家卫生计生委下面有七八十个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的领导大都是由从主管部门退下来的官员担任”。这些退下来的领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经常邀请原来的下属、如今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官员参加自己所在单位的学术会议。企业之所以大手笔赞助,更多看中的是“参加会议的人”。一家外资药企市场部经理就讲,参会的都是业内核心人物,“如果能够直接接触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医院院长,那么200万元的赞助费对于企业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8.2亿元赞助费其实更多是为了权力而来,在这其中,行业协会更多起到了“权力掮客”的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这说明有些行业协会在经济社会中,不仅没有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而且破坏了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权力不正之风。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毛建国)

  还有多少“医学会们”在靠独家敛财?

  中华医学会被审计署点名,不过就是捅破行业内的窗户纸而已。不妨回顾下被官方认定的几个敛财伎俩:比如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以20万元至100万元价格公开标注不同等级的赞助商资格;又比如未经批准违规收取资格考试复训费1965.04万元,将618个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收入1.14亿元存放账外等。公众不禁要问一声:一个号称是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机构,何以有如此大能量逼着药企与医生乖乖围着它转?


 一言以蔽之,秘密恰在于“行政资源”在其间长袖善舞。

  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社会组织之一,目前由民政部作为登记主管,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协,但其章程上写明,业务上还接受“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的指导和管理”。实际上,中华医学会的很多主要业务,如继续医学教育、专科医师培训、考核、医疗事故鉴定、医学科技项目评审、临床应用新技术论证等,都来自国家卫生部门“独家”或垄断性转移的行政职能。

  药企慷慨解囊,看重的竟然是“医生通讯录”,曲径通幽,不言而喻。至于资格考试、职称晋升等,竟然也牢牢攀附于行业协会的独家效能,更足以印证其运营与存在的诡异。据说自点名后,中华医学会官网首页及学术活动版块,已搜不到相关学术会议的企业参会通知。一个行业协会,能量大到在行业内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恐怕就不只是会议敛财那么简单。譬如它的圈子化,对中小微型医疗卫生企业来说,不啻另一道行政门槛;又譬如分会领导往往是主管部门退下的官员,终于可以“做一些担任公务员时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此般勾兑术,权钱恐怕都难以自证清白。

  倒不是因为审计署点名了,舆论才跟着痛打落水狗。事实上,早在当年牙防组东窗事发,中华医学会就曾多被诟病。只可惜,最终不了了之。如今,板上钉钉的审计报告出台,潜规则被起底,究责程序自然不该闲着。更大的疑问是,类似这种“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的行业协会,活生生扮演着“二政府”的角色,为何不能集中清洗呢?

  此前,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等,曾被媒体曝光通过“卖奖牌”或“头衔”获利;而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一个副会长的头衔,就被曝光要价高达数十万元;还有“最牛行业协会”——长沙市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设备租赁分会,要求每个企业需缴纳会费及“行业自律履约保证金”2万元,否则就无法经营。凡此种种,靠利益输送而存在的行业协会,已经走火入魔。

  “一业一会”的格局是该转身了,更该检点自律的,是游走在协会里的权力之手。眼下而言,起码要查查还有多少“医学会们”在靠独家敛财,还有多少权力的影子靠扮演掮客角色恶化着行业生态

图书教材

MORE